學而(1)
子曰: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
學問不是文學,也不是知識淵博;作人好,做事對,處世圓融,就是學問。
孔子說:學了作人處事的道理,並適時印證練習,不也覺得愉悅嗎?擁有企盼很久的知己,不也感到快樂嗎?別人不瞭解卻不怨氣,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?
讀書做學問的修養,要能耐得住寂寞,享受學習的過程,自得其樂。無人、無事、無時、無地、無物不可學啊!有人知,是幸;不知,無礙啊!
學而(2)
有子曰: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鮮矣;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;孝弟也者,其為人之本與?
有子,名若,孔子弟子,小三十三歲,貌似孔子。仁孝是孔子學問的根本,是中華文化的精神。弟,通悌。
有子說:一個人能做到孝順父母與友敬兄長,卻偏好冒犯君上,那是極少有的;不偏好冒犯君上,卻偏好造反作亂,那是不曾有過的。君子專注在根本,根本穩固了,就能走上正道。孝順父母與友敬兄長,就是作人的根本啊!
父慈子孝是相對的,父親對兒子付出了慈愛,兒子回過頭來愛父親就是孝。兄友弟恭,哥哥對弟弟好,弟弟自然愛哥哥。文學好,知識淵博,那是枝節;學問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;學問的根本,在培養孝悌。
學而(3)
子曰:巧言令色鮮矣仁。
孔子說:說話美妙動聽,表情討好熱絡,這種人很少有真誠心意的。
巧言就是會吹、會蓋,卻不腳踏實地。令色是態度上好像很仁義,但是假的,這些與學問都不相干。鮮矣仁,很少真能做到『仁』這個學問的境界,因為那是假的。我們看電視上的大嘴,睜眼鬼扯,就是巧言令色。
上有好者,下必甚焉;吾等治學須踏實,不能巧言令色。媒體上,大嘴睜眼鬼扯,就是巧言令色。
學而(4)
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,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
曾子為孔子的學生,名參,少孔子四十六歲。由這一點我們看到,孔子回到魯國講學時,都是培養年輕一代,怕自己死了後,這個根本失傳。曾子較魯拙,後來謫傳孔門學說,著【大學】,孔子孫子子思著【中庸】,是跟他學的。現在一般人拿【大學】、【中庸】代表了孔子思想,但這僅是孔子思想的演變。孟子是子思的學生,已經到了戰國時代。孟子的思想又與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,孔子溫文儒雅、修養極高;孟老夫子,有點俠氣,和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。這也代表了時代和文化思想的演變。
曾子說:我每天省察自己三件事:為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盡力?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信守承諾?老師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有沒有印證練習?
曾子如此精進,無怪乎從他一脈到子思、孟子,一直得孔子真傳。現代人若能每日三省吾身,社會自然和諧進步。
學而(5)
子曰: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
道,通導。國,秦漢以上到漢代初期的國,不是現在的國家觀念,那個時期的國與邦都是地方政治單位的名稱。諸侯就國,就是中央政府下一個命令,要這些地方官(諸侯)各自回自己的崗位(封地)去。那時地方單位有千乘之國,百乘之國。乘,古代以戰車、壯丁、田賦等合在一起計算的。
孔子說:領導一個諸侯,要盡忠職守且令出必行,節省開支且愛護眾人民,選擇適當的時候徵用百姓服勞役。
孔子針對社會人情的弊病,傳授領導的德行與修養。我們與孔子一樣,絕不願見諸侯割據,朝綱毀棄啊!
學而(6)
子曰: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
古代稱學生為弟子,看作兒子一樣。過去『一日從師,終身若父』,而老師對學生,也負一輩子責任,也形成了尊師重道的觀念。
孔子說:子弟在家是孝子,在外能友愛朋友;作人謹慎且言而有信,同時能博愛眾人並親近有學問道德的人;做到後,有多餘精力,再從事有興趣的文藝。
舉個特例,永樂帝要方孝孺降時,他說:寧滅九族也不從逆!而永樂偏要殺他十族,加上老師家族,認為老師沒有教好。如今官不官,民不民,師不師,生不生,真的需要重振綱紀啊!
學而(7)
子夏曰:賢賢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與朋友交言而有信,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。
這證明瞭學問不是文學、不是知識,是作人做事。子夏名卜商,比孔子少四十四歲。孔子死後,他講學河西,在戰國時期對時代有影響的大學者,蒙受他的影響很大。所以領導國家社會是學問思想(不是學歷、智商)。
子夏說:看到一個人,學問好,修養好,令人肅然起敬,態度也隨之轉變。對待父母能竭盡自己的心力就是孝。對待君主能全心致力就是忠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言行一致。儘管沒有入學拿文憑,我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!
宋儒把色釋為性或女人,把君釋為皇帝,致後人誤解孔子思想封建。百善孝為先,原心不原跡,原跡貧家無孝子。萬惡淫為首,論跡不論心,論心世上少完人。
學而(8)
子曰:君子不重則不威,學則不固,主忠信,無友不如己者,過則勿憚改。
重,宋儒釋為莊重、穩重,近代戲稱體重,依學而篇宗旨當解為自重(尊)。
孔子說:君子不能自重(沒自信心)則沒威信,學問就不穩固;做學問要以忠信為本,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朋友(沒有任何一個朋友不如自己),犯了錯(有了過失、發現缺點)不要害怕改正。
當今不少教授、名人、立委、官員、…,違背良知,違反專業,信口雌黃,見風轉舵,他們的學問恐怕不夠紮實穩固,乃小人也。
學而(9)
曾子曰: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。
古人解釋慎終追遠是孝道,祖宗牌位上面,總是【慎終追遠】,是說對死了的先人,要懷念祂們,大家都敬拜祖宗。
但納在學而篇,曾子這段話講的是做學問。終是結果,遠是原因,慎終追遠就是要有好結果,須有好開始。所謂菩薩畏因,凡夫畏果。大家認識了這個道理,社會道德風氣,自然歸於厚道嚴謹。
當今不少社會現象,一般人習於看結果批判,卻很少去追究肇因,致真相不明,造成分裂對立,作人做事都應該慎思明辨此問題,進而成為中流砥柱。
學而(10)
子禽問於子貢曰: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子貢曰: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!
子禽名亢,少孔子四十歲。子貢是孔子最出色的弟子。孔子周遊列國回魯,專心培育年輕一代。
子禽問子貢道:老師到每一國家,都要打聽該國為政,是想求官,還是想建言?子貢答:老師是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的。就算老師是為了求官,也與一般人兩樣吧!
溫是平和;良是善良有道德;恭是恭敬嚴肅;儉是不浪費;讓是謙讓甘於人後。孔子的修養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大成,就是救世救人。
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,關係到中國文化的根源。《禮記》中有篇《經解》。孔子曰:入其國,其教可知也。其為人也,溫柔敦厚,詩教也。疏通知遠,書教也。廣博易良,樂教也。絜靜精微,易教也。恭儉莊敬,禮教也。 屬辭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。
中華兒女以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作修身求學宗旨,贊成;但代表台灣及全民的總統,不行!
【詩】之失,愚。搞文學者,變成酸儒或書呆子,就是笨蛋。任何學問,有正反兩面。
【書】之失,誣。讀史要注意,尤其中國史,因為都事後朝編的,而且因主觀成見,所以歷史上記載的人名、地名、時間是真的,但有時事實不一樣,也不見得完整。為彌補這缺陷,還要讀歷史的反面文章,即歷朝的奏議,在當時是大臣提出的建議和報告。
【樂】之失,奢。光講藝術等等,又易使社會風氣變得奢靡了。
【易】之失,賊。一個人如果上通天文,下通地理,未卜先知, 如果沒有基本道德修養,此人就花樣層出了,察見淵魚者不祥啊!
【禮】之失,煩。禮很重要,過分講禮就煩死了,所以禮要恰到好處。
【春秋】之失,亂。懂了歷史的春秋大義以後,固然是好,等到研究了軍事哲學後,卻又容易闖亂。
學而(11)
子曰:父在觀其志,父沒觀其行,三年無改於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
某些儒者說看一個人,他父母在時看他的志向,父母死後看他的行為,三年中,沒有改變父母所走的路,就叫作孝子。這又是厚誣孔子的愚孝。
孔子說:一個人在父母面前時,表裡如一;背著父母,甚至於父母死了,都能言行一致,三年內,始終前後一致,一貫不改,這就是孝。
志,指作人做事求學的態度,須心正意誠,始終如一,方可精進有成。時下一般人因價值觀扭曲,短視近利,倫常沉淪,民德趨薄矣!
學而(12)
有子曰:禮之用,和為貴,先王之道,斯為美,小大由之;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。
【論語】的禮是社會秩序及個人修身的禮(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)。中華文化的禮,等同西方文化的哲學;因此,禮不光是禮貌、禮節,還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學,及形而下的運用。要研究中華文化,須研【禮記】。
有子說:人與人之間、事與事之間都要禮,而禮的作用,重要在均衡和諧。中華傳統文化,不論大小,讓禮發揮作用,就能和諧美好。若禮不能發揮作用,雖瞭解和諧之道,為調和而去調和,但沒有禮的節制,也是行不通啊!(做學問的態度亦如是)
中國人都自稱禮義之邦,文章華國,詩禮傳家。如今不論婚喪、稱謂、家庭、學校、職場倫理,許多失禮背義,甚至大逆不道,令人慨嘆。
學而(13)
有子曰:信近於義,言可復也;恭近於禮,遠恥辱也;因不失其親,亦可宗也。
大公無私違反人性,常淪於外表唱高調,內心及行為卻極端自私。腐儒(假道學)好用高道德標準來要求作人做事治學,反而造成陽奉陰違。儒家主張己立(利)立(利)人,容有私情,莫害公即可。各國文化都有仁的同義字,卻幾乎找不到義的同義字,唯中國獨有。 義,有二解,儒家釋為:義者宜也,恰到好處謂之宜,就是禮的調和作用。另一解,乃墨家精神~俠義,即路見不平,拔刀相助。中國人這個性,為朋友兩肋插刀,為國家犧牲性命,抗戰期間老百姓為國家民族犧牲的精神,就是中華文化的表現。
有子說:承諾的事,一定做到;說過的話,必須兌現。守禮要莊重認真,免得招來羞辱。動機(因)中大公有私(親),也可典範效法了。
學而(14)
子曰: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於事而慎於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
治學並非讀死書,而是作人處世中去體驗。可見《學而》篇,前後好幾處都證明並讀書不就是學問。
孔子說:生活不要奢靡,不過分物質享受,而重視精神昇華;該做的事,迅速俐落盡責去做好,且不隨意張揚;效法有學問者修正偏差,這樣可說是好學的君子了。
當今物慾橫行,精神空虛,不知反求諸己,一味怨天尤人,如何冀望企業賞識重用與社會尊重?
學而(15)
子貢曰: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何如?子曰:可也,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子貢曰:詩雲: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”其斯之謂與!子曰:賜也,始可與言詩已矣!告諸往而知來者。
子貢姓端木名賜,少孔子三十一歲,曾任魯、衛大夫,列孔門十哲,不但是教育家,也是外交家、政治家、企業家,孔子學說思想,能流傳下來,他出力甚大。
子貢說:人貧困,能不諂媚拍馬;富有了,能不以驕示人,老師!您看我這樣可以嗎?
孔子說:還不錯。但不如貧而樂,富而好禮也。
子貢說:詩經上說『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』,做學問要如是,我懂了。
孔子說:賜也,懂得這道理,可開始讀詩(治學)了,教一原則,即能自行演繹了。
學經治學,目的是『告諸往而知來者』。讀史也是一樣。
當今,有人苟求清高,不涉政治;有人捨臉矯情,玩弄唇舌;有人陰謀算計,強姦民主;有人得意忘形,失意妄言;有人苦心孤詣,維繫道統;唯大多數人不能鑑往知來,致隨波逐流,空留遺憾爾!
孟子曰: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唯大英雄能本色,無論得意失意都不改本色,這是最高修養。
中華文學演變發展,大體是:古經、漢文、唐詩、宋詞、元曲、明小說,清對聯。
學而(16)
子曰: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
這是學而篇精神所繫,與(1)『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』相呼應。治學之目的、目標、方向、方式、方法,在此作出結論。論語內容安排嚴謹有序,諸君不妨從(1)按序再讀一次,當能認知。
孔子說:一個人不擔心人家不瞭解自己,要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。
人們都有一通病,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,往往說錯話,自覺臉紅了;但三秒後,找出很多藉口來支持這錯話,認為自己是對的;一小時後,越想自己越對,怪人家不瞭解自己,卻不信是自己不瞭解別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