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佾第三

 八佾1

孔子謂季氏:八佾舞於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!

八佾(ㄧˋ)舞,周天子于國家大典時的禮樂。八佾是八人一排,共有八排;諸侯之邦,六人一排叫六佾;大夫大臣之家,用四人一排,共四排,叫四佾。周朝的禮樂、衣冠、文物等,都有嚴密規定。八佾篇旨在講禮,即內聖外王的哲學與文化精神。魯國(諸侯)有孟孫、仲孫、季孫三家(大夫),整個政權都操在他們手上。


孔子評論季氏:在家裡居然擺出八佾舞(天子)的排場,膽敢如此大逆不道,還有何事不敢做呢!


孔子得知季氏八佾舞於庭,就警告,季家遲早會竊國。國之將敗,必有妖孽,古今皆同!

八佾2

三家者,以雍徹。子曰:『相維闢公,天子穆穆。』,奚取於三家之堂?

雍,配天子用的國樂。闢公,諸侯國君。

魯大夫孟孫、仲孫、季孫三家,宴客撤席時,奏起天子所用的國樂。孔子批判道:古詩說奏國樂時『諸侯國君肅立兩旁,天子莊嚴端步前行』;這三家權臣怎可在家宴客時擅用呢?

孔子認為,一個朝代的風氣變壞,是上行下效所致。台灣民粹成風,當是司法不振,政府縱容所致。見義不為,無勇也!

八佾3

子曰: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

孔學核心思想為仁,里仁篇會深入討論。禮,儀典文化。樂,藝術表現。 

孔子說:一個人沒有核心思想,用禮樂藝文妝點門面有啥用呢?

孔子當是針對魯三家僭越亂行有感而發。道德文化須靠個人自覺自發,法律乃最低道德標準,若凡事都要以法來約束,恐怕耗用過高社會成本且難以安定。

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     

八佾4

林放問禮之本。子曰:大哉問!禮,與其奢也,寧儉。喪,與其易也,寧戚。

林放,字子邱,春秋魯國人,孔子弟子,熟悉祭祀禮法運作,但熱衷過度。禮,中華文化哲學的源起。

林放問孔子:什麼是禮的本源?孔子答:這問題太大了。凡是禮,與其奢華繁

,寧可儉約樸實。喪禮,與其行禮如儀,寧可真誠悲戚。

孔子認為真心實意祭祀,遠比繁文縟節還合乎禮,故因材施教回答,而不談形而上的哲學。台灣從文化部到文化局,恐怕與孔子主張背道而馳,導致道德倫理文化衰敗。

八佾5

子曰:夷狄之有君,不如諸夏之亡也。

孔子思想以文化為本質,凡文化落後者,稱夷狄,有東夷、西戎、南蠻、北狄。

孔子說:那些蠻族國家也有君主,但不如夏商,雖然亡了,但藉著文化將事蹟流傳下來。

夏朝雖然成了歷史,但文化一直流傳下來。譬如過年,雖改行陽曆年,大家仍喜歡過陰曆年,陰曆年就是夏曆。孔子認為,即使掌握政權,但沒有文化精神流傳,是沒有意義的。所以文化復興的使命,我們須承擔,絕不能在我們手中斷送掉。

八佾6

季氏旅於泰山。子謂冉有曰:女弗能救?對曰:不能。子曰:嗚呼!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?

冉有是孔子學生,當時在季家為相,允文允武。封禪是帝王受命於天的典禮,據【史記】封禪書,古代封泰山、禪梁父有帝王72代,而有紀錄十二位。從無懷氏周成王,都受命後行封禪禮。

季氏旅於泰山(其實是想謀篡,到泰山去行封禪禮)。孔子把冉有找來問:你不能勸誡季家別如此大逆不道嗎?冉有答:勸不聽。孔子嘆道:唉!難道泰山之神就不如林放熟悉禮法嗎?(言下之意神當然懂禮法斷不致庇祐季氏亂行)

春秋時代王道衰微,霸道興起,講究權術,揚棄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,故政局動亂。君權天授,當然是迷信,但為鞏固權位,必須神化;放諸民主現代,若還如此蠱惑,就是笑話。


八佾7

子曰:君子無所爭,必也射乎。揖讓而升,下而飲,其爭也君子。

孔子用舉一隅的方式說明君子立身處世的風度。射是六藝(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)之一,代表軍事訓練。

孔子說:君子無所爭,除非是在競賽場,如射箭。賽前,互相作揖禮讓,才上台比賽;賽後,再互相作揖退下,不論輸贏,對飲一杯酒,這才稱得上君子之爭。

中華民主精神基於禮讓,西方民主精神基於法治。法治有加以管理的意義,禮讓則是個人自動自發的道德精神。台灣民主精神呢?

八佾8

子夏問曰:『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。』何謂也?子曰:繪事後素。曰:禮後乎?子曰:起予者商也,始可與言詩已矣。

倩(ㄑㄧㄢˋ),美好神往。盼,眼波勾魂。絢(ㄒㄩㄢˋ),光彩攝魄。子夏引用古詩來探討中華文化精神。

子夏問道:『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』這三句話是否表現得過分了?孔子答:絢爛終歸於平淡。子夏問:禮的內涵更重要嗎?孔子讚:商,說得好!我也得到啟發啊。你可以開始研討詩了。

詩教透過詩的感情以培育立身處世的胸懷,進而瞭解詩內涵的人生、宇宙的境界,這才是懂得詩的精神。一個人不要過分迷於絢爛,而忘了初衷;要安於平淡,矢志不移。

八佾(9

子曰:夏禮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。殷禮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文獻不足故也;足,則吾能征之矣。

中華文化是根據歷史來的。杞,夏朝的後代,殷封諸侯存其祀;杞人憂天即其典故。宋,殷朝的後代,周封諸侯存其祀。

孔子說:夏朝文化,我們能夠探討,但傳到杞國就難以考證了。殷朝文化,我們能夠探討,但傳到宋國就難以考證了。因為留存的歷史文獻不夠;若充分,我們就能追蹤探討了。

一個國家民族的後代,

留存文化歷史,致後世無法考證,就如同自我毀滅。古人寫史必有所徵,雖有避諱,仍忠實照錄,不受脅迫擅自篡改也。

八佾(10

子曰:禘自既灌而往者,吾不欲觀之矣。或問禘之說,子曰:不知也。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,譬如示諸斯乎?指其掌。

禘,古代祭天地祖宗之禮,由皇帝代表全民祭祀,須先齋戒沐浴,儀典虔敬隆重。

孔子說:主祭者獻酒後,儀典流於形式,我實在看不下去了。有人問孔子禘禮該如何規範,孔子指自己的手掌答:誰知道!真正懂得禘禮的人,看天下事物,不就像這掌心,一目了然嗎?

當時文化衰敗,主持禘禮者,虛應故事,意義盡失。民族文化源遠流長,若不妥善保存流傳,將淪於滅絕,豈容任意妄為!

八佾(11

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吾不與祭,如不祭。

拜天地祖宗是中華文化基本精神。祭祖祭神要表裡如一,才是莊敬虔誠的儀典,方能積澱出仁心文化。

祭祖宗要誠敬,猶如祖宗在面前。祭神亦如是,如神在場。孔子說:我不能親自主持祭典,而找別人代祭,就等於沒祭,虛應故事無意義。

任何祭典要祭如在,作人亦如是,無論對生者或死者,明裡或暗裡,都要由衷一貫。中華民國1041010日,朝野展現團結,都參與或舉辦了國慶典禮,也齊聲唱國歌,真令人感動!要由衷一貫啊!

佾(12

王孫賈問曰:『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灶。』何謂也?子曰:不然。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。

王孫賈,衛國大夫。孔子在衛國多年,衛靈公想用他,但寵妃南子及權臣阻撓,終未得用。奧,家神。灶有灶神,每年夏曆臘月二三日晚到次年正月初四,灶神上天報告一家好壞。一般人行賄灶神,嘴裡塞糖,手上放紅包,禱求祂上天說好話,回來帶福祉。

權臣王孫賈問道:大家說『與其討好家神(諸侯君主),寧可先討好灶神(大夫)幫你說好話』是什麼意思呢?孔子答:不是這樣。行賄觸犯了天道,向任何神禱求都不能免罪啊。

閻王好見,小鬼難纏。王孫賈點醒孔子要結交君主,須討好他身旁的權臣,被嚴詞拒絕。人格正直磊落是作人處世或致仕的根本要件,世道淳厚與否亦取決於此。

八佾(13

子曰:周監於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從周。

周代文化及孔子的教化,趨向走人文文化。監,觀察衍襲。郁郁,成熟茂盛。

孔子說:周承襲夏商文化損益衍變而來,十分成熟完備啊!我決定依循周禮宣教。

周朝文化集上古之大成,孔子稱其文化思想,是發揚周文化精神,承先啟後。現代中華文化,即緣起周文化。台灣有人要去中國化,要毀棄中華文化,不知伊於胡底!

八佾(14

子入大廟,每事問。或曰: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?入大廟,每事問。子聞之曰:是禮也。

鄹(ㄗㄡ),孔子出生地。孔子作魯司寇時,參與了在大廟舉行的宗廟大典。

孔子進大廟,每件事都要問個明白。有人譏諷:誰說那個鄉巴佬懂得禮儀啊?進了大廟,啥都不懂,每件事都要詢問。孔子聽到了說:禮當如是啊!

大廟何其神聖,祭典何其隆重,理當入境問俗,尊重專業,不壓地頭,相互砥礪,表達戒慎虔敬。要學要問叫學問,明知故問是知故,知禮守禮不恥問,無時無地

教化。教改?省了吧!

八佾(15

子曰:射不主皮,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

射分文射及武射。文射講究禮節儀態,以觀察德性。武射是軍隊演練,崇尚準與力。皮,皮靶。

孔子說:射禮,因各人力氣不等,故不注重準與力,而是考察射者的儀態舉止是否合乎禮節,自古如是。

孔子說明作人做事,德行合格否,但問合不合正道,並不強求事功成就。今日社會,缺少理性判斷,失去禮節約束,傲慢不馴,倫常乖違。請反求諸己,共同維護尚德淳厚風氣!

八佾(16

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。子曰:賜也!爾愛其羊,我愛其禮。

每月初一(朔),主政者向天地祖宗,稟『告』施政作為。餼(ㄒㄧˋ)羊,蒸過之全羊。子貢,姓端木名賜。

子貢準備省掉告朔用的餼羊;孔子對他說:賜啊!你為了經濟要省這隻羊,不過我更重視這代表的禮儀和精神內涵。

告朔乃主政者對天地祖宗鄭重誓諾政見,必須兌現。空虛的精神須佐以實質表徵才有感。競選時,為討好選民,濫開支票,是非常不良示範。


八佾(17

子曰:事君盡禮,人以為謅也。

謅(ㄗㄡ),有口無心之戲言。

孔子說:對待君主克盡禮數,旁人會認為是逢迎拍馬啊。

凡當過長官及部屬者,都有這種經驗;所以還是以禮為準,但看內心誠敬與否,等待時間考驗。雖然民眾偏執且善忘,但施政良窳成果俱在,豈容扭曲妄言!

八佾(18

定公問:君使臣,臣事君,如之何?孔子對曰: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。

春秋戰國時,社會一片混亂,持德者寡,用術者多,故孔子提倡仁孝,淨化政治及社會風氣。

魯定公問:君主如何指揮臣屬?臣屬如何服侍君主?孔子答:君主以禮對待臣屬,臣屬則以忠報效君主。

【春秋】微言大義。魯定公問統御術,而孔子答領導觀,以力制人何如以德服人。禮義仁德風行,自然就敬忠了。現代領導者若能以協調與服務取代領導與管理,更能符合人性滿足人心吧!

八佾(19

子曰:關睢,樂而

淫,哀而不傷。

政治及社會風氣緣自文化;文化則衍生於人類基本慾望:食與色。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。窈宨淑女,君子好逑。…。求之不得,…,輾轉反側。

孔子說:【詩經】第一篇《周南》所討論的關關雎鳩,享樂但

淫逸過度,哀怨但不傷懷毀身。

倫理是由男女追慕結為夫妻開始,進而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朋友;但須發乎情,止乎禮。三綱五常,似乎愈來愈疏離現代人了。

八佾(20

哀公問社於宰我。宰我對曰:夏后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。曰:使民戰栗。子聞之曰: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

宰予,字我,魯國人,孔門弟子,擅長言辭。立國之初,建有宗廟及社稷壇,壇露天植樹,代表國家和天人之間的象徵(有如今之國花)。

魯哀公問宰我,社稷壇與國運的關連。宰我答:夏朝社稷壇上栽松樹,殷朝栽柏樹,周朝栽栗樹。接著提醒:栗樹使人民戰慄。宰我來向孔子報告,孔子聽了感嘆道:周朝栽栗樹雖然不妥,但已成定局,就不必再說了;魯國三桓干政,遂行難改,就不必諫言了;予所言不當,既已說了,就不必咎責了!

宰我隱喻使人民戰慄的諫言,希望哀公有所作為,削弱三桓;但是孤君已無力回天。『梅花,梅花,滿天下,愈冷愈開花!』;可嘆台灣不夠冷啊!

八佾(21

子曰:管仲之器小哉!或曰:管仲儉乎?曰:管氏有三歸,官事不攝,焉得儉!然則管仲知禮乎?曰:邦君樹塞門,管氏亦樹塞門。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,管氏亦有反坫。管氏而知禮,孰不知禮?

管仲,名夷吾,齊任為宰相,助桓公成就霸業,被尊為仲父。歸,宅邸。反坫(ㄉㄧㄢˋ),國君在宮殿兩楹之間,設置土台,安放兩國君聚會的酒器。

孔子說:管仲格局不夠大啊(未能導引齊桓公走向王道)!有人問:管仲政精事簡經世濟民,稱得上儉吧?答:管氏有三座豪宅,管事家僕眾多,怎稱得上儉!再問:管仲這樣做是依禮設置的吧?答:國君立屏風檔門,管氏也立屏風檔門。國君為兩國友好設反坫,管氏也設反坫。管氏若知禮,還有誰不知禮?!

管仲當時大權在握,功高震主,可能故意表現貪奢驕縱,甚至僭越,以消除君主疑忌,免遭殺身之禍。政治非常理可度,有不測風險,個人及企業最好莫涉入,否則願賭願賠別裝君子!

八佾(22

子語魯大師樂曰:樂其可知也。始作,翕如也。從之,純如也,皦如也,繹如也。以成。

孔子講音樂的原理及作用。大師樂是古代專門掌理樂教的官名,職掌以樂配合政教。翕(ㄒㄧˋ),舒緩相合。皦(ㄐㄧㄠˇ),明快激昂。繹(ㄧˋ),綿延不絕。

孔子和魯國的大師樂討論音樂樂理我大致瞭解。如某國樂,剛演奏時,慢慢發聲,好像花蕾輕輕舒展。著,漸漸加速,清純悠揚;進入高潮,激昂隆重;整個樂曲奏完後,感覺還餘音繚繞,有未盡之意。有如一氣呵成。


中華文化處在古、今、中、外的巨變中,始終未確立。有賴我們這一代的智慧抉擇及為往聖繼絕學了。


八佾(23

儀封人請見。曰:君子之至於斯也,吾未嘗不得見也。從者見之。出曰:二三子,何患於喪乎?天下之無道也久矣,天將以夫子為木鐸。

儀,地名。封人,管諸侯國界的人。木鐸(ㄉㄨㄛˊ),宣揚政教時提醒民眾注意之木舌銅鐘。

儀地封人求見孔子,遭門人擋駕。封人說:有道德學問的人,來到此地,我都沒有被拒見過啊。門人就安排讓他見孔子。封人出來說:你們諸位不必擔心世道淪喪,天下淫亂喪紀這麼久了,上天要以夫子作為警醒世界的木鐸,振興華夏文化。

這是對孔子從事人文文化教育的讚歎,有畫龍點睛之意。中華民國國號、國旗、國歌被漠視這麼久了,誰願作中流砥柱醒世木鐸呢?

八佾(24

子謂韶: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謂武:盡美矣,未盡善也。

韶(ㄕㄠˊ)是舜樂,即舜時的禮樂文化。武,周武王流傳的禮樂文化。

孔子評論舜樂:已極致華美,又臻於淳善啊。評論周樂:華美有餘,淳善不足啊。

孔子評論周禮樂文化,有如對社稷壇植樹的感概,都不無遺憾。若見今時禮樂文化,豈止遺憾,孔痛不欲生也。

八佾(25

子曰:居上不寬,為禮不敬,臨喪

哀,吾何以觀之哉?

時代衰落時,最忌領導人察察精明,深文刻法,使得部屬動輒得咎,難以展才。《八佾》講歷史時代文化的精神,篇結論貫穿全文。

孔子說:居上位者不夠寬和,彼此相處行禮缺乏誠敬,面對喪慟大事未顯哀傷,這樣的社會風氣我還有甚麼可看的呢?

孔子對當時社會風氣敗壞,開出藥方:居上要寬,為禮要敬,臨喪要哀。我們衷心期盼恢復到六0年代的民風純厚安居樂業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