里仁》(1)
子曰:里仁為美。擇處仁,焉得知?
第四章《里仁》談孔子中心思想『仁』。里是動詞,有定居之意,里仁是一個人定居於仁的狀態。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。
孔子說:作人治學處世,要定居於仁,追求真善美。若選擇不處於仁,怎能得到智慧呢?
自心是『體(思想)』,處於人之間的行為是『相(顯像)』,行為發揮的作用則是『用(功用)』。
《里仁》(2)
子曰:不仁者,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;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
約,儉樸。孔子【易‧繫傳】:顯諸仁,藏諸用。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,盛德大業至矣哉!仁的註解全在《里仁》篇中。
孔子說:沒達到仁境界的人,沒辦法長久處在困陋的、逍遙的(安貧樂道)生活中。仁者灌輸仁的思想(體),智者發揚仁的功效(用)。
學問修養到了仁的境界,才能像顏回一樣:一簞食,一瓢飲,不改其樂,不失其節。看來,許多仁者、智者,一旦從政掌權,即淪於不仁者。
王演洲別解
《里仁》(3)
子曰:唯仁者,能好人,能惡人。
好(ㄏㄠˋ),喜好。惡(ㄨˋ),厭惡。這是仁的體用並講。
孔子說:只有達到仁境界者,才有能力喜好別人及厭惡別人。
故仁者善善能用,惡惡能去。若領導者善善不能用,惡惡不能去,淪於鄉愿,將趨於敗亡。
王演洲別解
《里仁》(4)
子曰:苟志於仁矣,無惡也。
針對上篇,孔子進一步解釋厭惡別人,不是疏離,而要盡心盡力去教化,使這種人不再被厭惡。
孔子說:若一心向仁且達到一定程度,就沒有厭惡的人了。
佛度眾生,無分善惡。神愛世人,好惡不羈。若是神佛,當然更不會按顏色來救贖吧!
《里仁》(5)
子曰: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
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。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
儒家仁的修養,要在心地上下工夫。惡(ㄨ),如何。【孟子】《盡心》:君子所性,雖大行不加焉;雖窮居不損焉,分定故也。君子所性,仁、義、禮、智根於心。其生色也,睟然見於面,盎於背,施於四體,四體不言而喻。
孔子說:富與貴,人人想要,但不以正道得來,不要也罷。貧與賤,人人厭惡,若不以正道脫離,不離也罷。君子去除仁,如何成為君子呢?君子時時刻刻都沒違背仁,繁忙時一定如是,困頓時也一定如是。
分外之財富與權貴,得之不祥。分外知之脫貧與除賤,受之不利。君子懷仁,無時或去,富貴貧賤,不改其志。
《里仁》(6)
子曰:我未見好仁者、惡不仁者。好仁者,無以尚之。惡不仁者,其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,蓋有之矣,我未之見也!
《里仁》(1~6)講仁的體與用。體是內心修養,如何做到仁心愛人;用有推己及人,包容萬象的精神,能夠感化他人。若自己仁,看到別人不仁就厭惡,就不是仁。
孔子說:我尚未見過真正喜好仁的人及厭惡不仁的人。喜好仁的人,修養高尚無比。厭惡不仁的人,他行仁時,不使不仁的人影響他的行為(反之,會教化不仁者改善行為)。有人能在一天內用力行仁的嗎?我尚未見過有力量不足的情形;或許有吧,但我所從未見過啊!
孔子委曲婉轉,引導人們志於仁。看來須先打造太平盛世,方有條件實施王道仁政,乃可見好仁者及惡不仁者。
《里仁》(7)
子曰:人之過也,各於其黨,觀過,斯知仁矣。
講了仁的體用後,接著講仁的修養方法。黨,鄉黨,親朋好友。
孔子說:若人的過失,是對各自親近的人有所忌諱而犯的;但觀察犯過動機,就知此人心中有仁。
袒護親近的人,流露人倫的親厚,仍然保有親厚的仁心;但以私害公,仍是有過的。今時之關說、包庇,亂紀毀法,不論親疏,賊也!
《里仁》(8)
子曰:朝聞道,夕死可矣!
儒學精神是仁,但基於道;故『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遊於藝』。
孔子說:一個人早上聞道,即使傍晚就死了,這一生也可算不空過了。
『道可道,非常道』,一時很難講得清楚。天下無(違)道久矣,今時更講不清楚了,有賴先從論語昌盛起。
《里仁》(9)
子曰:士志於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。
士,讀書人,泛指政府官員及學者,居士農工商之首。
孔子說:讀書人立志求道,若羞於粗陋的衣食環境,他就不夠格論道了。
人的意志會被物質環境誘引轉移,但受人尊敬的士須能堅定意志。現代知識分子當本良知衛道,否則有辱斯文。
《里仁》(10)
子曰:君子之於天下也,無適也、無莫也,義之與比。
仁之用,以義為則,
偏執。
孔子說:君子行於天下,
偏好、不偏惡,按道理做無違道義。
君子有為有守,道理自在人心;故君子有別於鄉愿,當仁不讓,見義勇為。
《里仁》(11)
子曰:君子懷德,小人懷土。君子懷刑,小人懷惠。
君子與小人於仁的分際。土,有土斯有財。
孔子說:君子維護道德,小人維護財產。君子守法避刑,小人逐利無狀。
仁義之道說得容易,幾乎很少人做到,眾多小人也;故寧可先誘之以利,而莫高唱道德。
《里仁》(12)
子曰:放於利而行,多怨。
義利之辨,義為利導,庶可少怨。放,放縱。
孔子說:作人處世一味追求利,會因分配問題彼此積怨。
孟子曰: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!當今社會充斥許多抱怨分配不公,貧富差距大的聲音,就欠懷德懷刑的君子啊!
《里仁》(13)
子曰:能以禮讓為國乎,何有?不能以禮讓為國,如禮何?
古代諸侯立國原則,要再三謙讓才就位,且功成不居。即老子曰:功成,名遂,身退,天之道也。
孔子說:能講求禮讓來治國,何難之有呢?不能用禮讓治國,禮制又有何用呢?
堯舜的禪讓,至夏禹而終。禮讓為國的精神,至周武王後也喪失了。孔子不無感嘆王道
彰,仁人不出。今人何嘗無嘆!
《里仁》(14)
子曰: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。不患莫己知,求為可知也。
禮讓為國的政治哲學,雖不能致,然心嚮往之。
孔子說:「不擔心自己沒有地位,而擔心有何道德本事能居此位。不擔心沒人賞識自己,而是努力追求為人賞識的道德本事啊。
三不朽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今之年輕人當患何以立。今之欲登龍者當求為可知也。
《里仁》(15)
子曰: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曾子曰:唯。子出,門人問曰:何謂也?曾子曰: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!
孔子之道,仁以貫之,但因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而異,都須隨機制宜(調整適合)啊。
孔子說:參啊!我所傳的道,可用一個心念全部貫通。曾子回應:是。孔子離開後,其他門徒就問曾子:老師說的一貫之道是什麼呢?曾子答:老師的一貫之道就從忠恕入門吧!
孔子的學問,有深厚內在修養、真實工夫,並非空談理論。邪道歪道切不可厚誣攀附,褻瀆聖賢之道啊!
《里仁》(16)
子曰: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。
喻,知行合一。
孔子說:君子仗義而行,小人唯利是圖。
都是小人,也還單純,偏偏還有君子,紛爭難止。故真小人與偽君子都未喻於義。
《里仁》(17)
子曰:見賢思齊焉,見
賢而內自省也。
賢,群眾認知差異標準不一,且與時推移;賢
賢,恐怕只能作群體內部指標。
孔子說:看到賢者,就想跟他看齊;看到
賢者以為借鏡自我反省。
要能分辨賢
賢,得要核察指標;想成為賢德君子,得要有思齊、內自省的功夫。
《里仁》(18)
子曰:事父母幾諫,見志不從,又敬
違,勞而不怨。
天下也有
是的父母,孝子要盡力婉言規勸。
孔子說:侍奉父母若有不是,要隨機規過勸善,好意不被接受,仍尊敬不違抗,勤勞服侍無怨言。
父慈子孝固然和諧,但父不慈或不法,子仍
違孝道,唯須隨機規勸。今時,若子不孝或不法,父亦當慈愛且隨機規勸。
《里仁》(19)
子曰: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。
不論父母健壯或老朽,心都繫念子女,晨昏定省,以安親心。
孔子說:父母在,不去遠處遊學任職,要遠遊,必須有妥善安頓規畫。
孔子當時,天災戰禍,民不聊生,孝子難為矣。中華民國創立迄今,戰禍頻仍,多少親子失散流離、爭執反目,遺憾終生啊!
《里仁》(20)
子曰:三年無改於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
學而(11)討論過,因『遊必有方』再提出一次。遠離父母,但愛心、孝心深繫於懷,無時或忘。
孔子說:一個人離開父母,三年內,始終前後一致,一貫不改,這就是孝。
孔子有感而發。台灣人多從大陸渡海而來,近者二三代,遠者十數代,『父之道』尚能存否?
《里仁》(21)
子曰: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,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
子女成年後,父母年事已高,能承歡膝下固然喜悅,但又憂懼時日無多。
孔子說:為人子女,不能不知道父母年齡。父母添壽,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
今人較古人長壽,保健較先進,唯各奔西東,承歡膝下已屬不易,偶能闔家團圓僅限年節,慶生則用網路矣。
《里仁》(22)
子曰:古者言之不出,恥躬之不逮也。
孔子所稱古者,當屬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時代,
妄言,言出必行。
孔子說:古人
亂說話,羞恥自己駟不及舌(做不到)。
行仁者,講信義,不輕言,不輕諾。天地無言。
《里仁》(23)
子曰:以約失之者,鮮矣。
作人處世謹小慎微,自覺自主,友善合群,則得道多助。約,儉約、約束、謹慎。
孔子說:個人道德行為能自我約束而失敗的情事,很少發生啊。
君主專制時代,尚須講究自我節制。自由民主時代,更需要自制力啊!
《里仁》(24)
子曰:君子欲訥於言,而敏於行。
訥,言語遲鈍。多言多敗,多事多禍;故多做少說。
孔子說:君子行事保留不說或少說,而先俐落地去做到。
君子不說空話,先做後說,而非光說不做。偽君子則反是。
《里仁》(25)
子曰:德不孤,必有鄰。
鄰,聲氣相通共處一地。
孔子說:仁德涵養能體用兼備,不致孤獨,自然會近悅遠來。
為道德而活,偶會感到寂寞、清冷,但不會孤苦伶仃,一定有人同行;褒貶損益不拘也。
王演洲別解
《里仁》(26)
子游曰:事君數,斯辱矣。朋友數,斯疏矣。
《里仁》篇結論,用子游的話。行仁須識時務懂方法,切莫蠻幹。數,ㄕㄨㄛˋ,頻繁瑣碎。
子游說:侍奉君主勸諫頻煩,就會辱及地位生命。對待朋友勸諫頻煩,就會疏離不願往來。
行仁之道,義所當然,但要瞭解人性,才不致殺身成仁。行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;但須符合中庸之道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