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冶長第五

《公冶長》(1

子謂公冶長,可妻也,雖在縲絏之中,非其罪也。以其子妻之。

前四篇是孔學之道的綱要,本篇(五)是拿事例來說明孔學。公冶長,孔子弟子,姓公冶,名芝字子長,魯國人,能懂鳥語。縲,黑色繩索。絏,拿繩索繫束起來。縲絏,身陷牢獄。子字古時男女通用,男女夫妻地位平等。

孔子稱道公冶長,可娶妻了,雖然曾坐過牢,但他並未犯罪。乃將自己女兒嫁給公冶長。

古時男女婚配,很重視德行,娶妻嫁女首先選擇孝悌、行仁義的對象。今時講求門當戶對向錢看,甚至要簽婚前契約,為離婚先打算了。
 王演洲別解 

《公冶長》(2

子謂南容,邦有道不廢,邦無道免于刑戮。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
南容名适,另名縚,字子容,魯國人,孔子弟子。孔子稱許為君子。

孔子稱許南容,國家有道,願出仕不被埋沒;國家無道,則謹言慎行能免於刑罰殺戮。就將兄長的女兒嫁給南容。

南容再三朗讀《白圭》(古詩),孔子確認其德行高潔且善於自處。後人處世亦當奉為圭臬。

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3

子謂子賤:君子哉若人,魯無君子者,斯焉取斯?

宓不齊,字子賤,魯國人,少孔子四十九歲,曾任單父縣長,大治。

孔子稱許弟子宓不齊:此人是君子,魯國若無君子之輩,他怎能獲得效法的對象?

文化精神教育旨在於培養承先啟後的人才,故要獎勵引導後進,使發揚光大。若學校及老師不願做或做不到,則有賴民間勉力而為或民眾自求多福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4

子貢問曰:賜也如何?子曰:女器也。曰:何器也?曰:瑚璉也。

女,通汝。瑚璉,供於廟堂之上的祭器,非常清高貴重。

子貢請問:賜是怎樣的人呢?孔子答:你已成典型了!子貢再問:是何種典型呢?孔子答:如同宗廟祭祀時用的珍貴玉器啊!

子曰:君子不器。但須先成器有用,再進一步,成為不器的全才。術業有專攻,若能融會貫通,則一理通,萬事澈。

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5

或曰:雍也,仁而不佞。子曰:焉用佞!禦人以口給,屢憎於人。不知其仁,焉用佞?

冉雍,號仲弓,魯國人,少孔子二十九歲,孔門德行科的賢哲,孔子讚其是領袖人才。佞,口才便給。

有人對孔子說:冉雍這人雖然仁厚,但口才不好。孔子說:何必要口才便給!用伶牙俐齒反駁別人,常惹人厭。吾不知冉雍達到何種仁的境界,但何必要逞口舌之利呢?

仁在孔子心目中是作人做事處世的最高標準,無時無地須奉行

違。放諸今世,官員依法行政、法官依法判決、教師確切傳授、…,焉用佞?

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6

子使漆雕開仕。對曰:吾斯之未能信。子說。

漆雕名開,字子若,少孔子十一歲,曾隨孔子學習《尚書》。

孔子告知漆雕開『我可安排你做官』。對答:對這件事,我還沒自信。孔子聽了大悅。

孔子推薦弟子,諸侯多半樂用;某些孔門弟子想透過孔子求官,漆雕開則反是。後人求官,甚至買官,醜態百出;此等交易,豈能亡國!

       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7

子曰:道不行,乘桴浮於海。從我者,其由?子路聞之喜。子曰:由也,好勇過我,無所取材。

桴,大木頭中間挖空,類似獨木舟。

孔子感嘆:若無法傳道,

划獨木舟出海歸隱。跟從我者,大概會是仲由吧?子路在旁聽了非常高興。孔子說:仲由啊,好勇超過我,難以選用他的才幹。

孔子晚年見到文化及社會風氣衰頹難以挽回,有不如歸隱之嘆;但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。自古迄今,聖賢多寂寞啊!

              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8

孟武伯問:子路仁乎?子曰:不知也。又問。子曰:由也,千乘之國,可使治其賦也;不知其仁也。求也何如?子曰:求也,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可使為之宰也;不知其仁也。赤也何如?子曰:赤也,束帶立於朝,可使與賓客言也;不知其仁也。

孟武伯,魯國當政大夫,向孔子徵詢人才。

孟武伯問:子路達到仁的境界嗎?孔子答:不清楚。又問。孔子答:仲由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國,可派任治理軍事和賦稅徵調,但不清楚行仁的程度。接著問:冉求才德如何呢?孔子答:冉求在擁有千戶采邑或百輛兵車的卿大夫家,可派任宰相,但不清楚行仁的程度。續問:公西赤才德如何呢?孔子答:公西赤穿著禮服立在朝廷上,可以派任接待招呼賓客,但不清楚行仁的程度。

孔子弟子各類人才都有,真是有教無類;真正達到仁的境界,勉強只有顏回及曾參。仔細探究仁,其實是終生追求奉行的目標,不可須臾違離,聖賢都難做到啊!不必苛責。

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9

子謂子貢曰:女與回也孰愈?對曰:賜也何敢望回,回也聞一以知十,賜也聞一以知二。子曰:弗如也,吾與女弗如也。

孔子謙虛,不忌諱弟子比自己行,且很高興得英才而教之,惜英才早逝。

孔子對子貢說:你與顏回,誰比較行呢?子貢謹答:賜啊怎敢攀比顏回。顏回嘛,聽到一分,就能搞懂十分(全部);賜嘛,聽到一分,只能推知到二分。孔子說:你不如顏回,我和你都不如他啊。

孔子的啟發式教學,課堂之外,生活與工作照樣學習,自修與勤學分出高下。這也可作為教改與社改的終極目標。

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10

宰予晝寢。子曰:朽木不可雕也,糞土之牆不可杇也。于予與何誅!

宰予字子我,亦稱宰我,魯國人,孔門十哲;能言善辯,從孔子周遊列國,受孔子派遣,使於齊國、楚國。杇,糊土工具,引申為糊土。

宰予白天睡覺。孔子說:腐朽的木頭不可用於雕刻啊,蛀空的爛牆糊土也沒用啊。對於身體嬴弱的宰予何必苛責呢?

孔子通情達理,教學適情適性,捨短用長。午睡乃農業時代之習慣,因戶外體力操作,加上營養不足,需要休息。今時反是,理當於午餐後,走出戶外運動幫助消化。

  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


《公冶長》(11

子曰: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。今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觀其行。於予與改是。

本節可證上節孔子並非責備宰予。孔子也能教學相長啊!

孔子說:原來我看人啊,聽他說的話,就相信他的行為。後來我看人啊,聽他說的話,還要觀察他的行為。是宰予啟發我改成這樣的。

後人描寫孔子太食古不化了,其實孔子從不罵人,而是機會教育。選拔人才或選舉從政者,理當聽其言而觀其行啊。

  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12

子曰:吾未見剛者。或對曰:申棖。子曰:棖也欲,焉得剛!

申棖,魯國人,孔門弟子。剛,方正堅定、寡欲不橈、無求品高。

孔子嘆:我從未見過一個夠得上剛強的人。有人回說:申棖夠得上剛吧。孔子說:申棖也有蠻多欲求,怎能稱得上剛呢!

剛者,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見錢眼開、見利思遷、癡心妄求、攀緣附貴、偎靠大邊、…,皆非剛者。

           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13

子貢曰: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,吾亦欲無加諸人。子曰:賜也,非爾所及也。

子貢道德學問功業皆佳,束己亦嚴,且尊師重道。

子貢說:我不願別人加給我的情況,同樣我也要無此情況加給別人。孔子說:賜啊,這不是你能力所及呀。

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;聖賢亦難以做到。人活在世是互相的,能做到少私寡欲,儘量少妨礙他人,就是最好的道德了。

          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14

子貢曰: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聞也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也。

子貢的學問與成就已經不凡,仍敬佩孔子學問的高深浩瀚。

子貢說:老師傳授的六藝經典,可以聽懂學會;老師所論述性與天道的哲學,難以透澈體會啊。

後世研究【易經】,才窺知孔子哲學和科學思想,弟子程度閱歷若還不夠,不適教習研讀【易經】。當然天縱聖明與自負絕頂聰明者例外。

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15

子路有聞,未之能行,唯恐有聞。

子路的品德武功皆好,很獲孔子賞識。

子路聽懂學會了老師的教誨,就積極實踐,若尚未完成,就怕再聞習新的課程。

明白了道理,就須去履踐。故活到老,學到老,還須用到老。

        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16

子貢問曰: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?子曰: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

衛國上卿大夫孔圉,死後諡作文。諡,人死後定論;中華文化特有,皇帝也逃不過諡法的褒貶。不恥下問,不顧忌向不如己者請教。

子貢問老師:孔文子為何能得到文的諡號呢?孔子答:孔文子敏慧而且喜好學習,又能不恥下問,所以配得文的諡號。

中國人一生行事,須對後代負責,當然希望流芳百世,而非遺臭萬年。若自外於中華文化,為所欲為,斯乃

文也。

   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17

子謂子產,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養民也惠,其使民也義。

公孫僑,字子產,春秋鄭國賢大夫,對鄭國貢獻卓著。

孔子談論子產,符合君子之道有四項:自身修練能謙恭;侍奉君上能敬忠;牧養人民能惠澤;役使人民能合宜。

孔子非常佩服子產的才德,能於鄭國內亂中發揮安定的力量,人民受惠。君子之道,不必遠求,恭、敬、惠、義也。

            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18

子曰:晏平仲善與人交,久而敬之。

晏嬰,字仲,諡號平,春秋時齊國賢大夫,齊景公委以卿相重任;孔子很佩服他。

孔子說:晏平仲友善與人交往,時間愈久愈相互尊重。

晏子生活儉樸,任職危言危行,盡禮盡忠;與朋友交往,合乎道義,不在背非議。今世網友滿五千,互動三五十,知交有幾人?

     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19

子曰:臧文仲居蔡,山節藻棁,何如其知也?

臧孫辰,字仲,諡文,魯國大夫。居,守護。蔡,地名,產大龜,故引申之。節,柱頭。山節,柱頭斗拱雕成山狀。棁(ㄓㄨㄛˊ),樑上短柱。藻梲,梲上藻繪花紋。山節藻梲,是天子廟堂方可使用的裝飾。

孔子說:臧孫文仲供養占卜用大龜,其房舍華麗諂媚得逾越禮法,怎能說他有智慧啊!

諂媚鬼神,卻疏於施惠於民,孔子以為不智。今人講求風水寶穴,卻

重修德,捨本逐末也。

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         

《公冶長》(20

子張問曰: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,無喜色。三已之,無慍色。舊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尹。何如?子曰:忠矣。曰:仁矣乎?曰:未知,焉得仁?

鬥谷於菟,字子文,楚國名相。令尹是官名,相當於宰相。

子張請問:令尹子文,三次被提拔為令尹,沒有得意忘形。三次被免除職務,也沒有不滿抱怨。每次卸下令尹職務,總是把任內一切政務,交接給新令尹。該如何評價呢?孔子答:可謂盡忠職守。再問:算得上仁嗎?孔子答:智慧不足,怎能夠算得上仁呢?

孔子一生追求弘揚仁道,缺從不輕許名臣賢達以仁,可見仁是終生維護的標的,不可須臾背離。吾等雖不能及,猶應全力以赴不違仁啊!

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21

崔子弑其君,陳文子有馬十乘,棄而違之。至於他邦,則曰:猶吾大夫崔子也。違之。之一邦。又曰:猶吾大夫崔子也。違之。何如?子曰:清矣。曰:仁矣乎?曰:未知,焉得仁?

崔子杼,齊國掌權大夫。弑,臣子殺害君主。陳文子,名須無,文是諡號。本節繼續子張問答。

齊國大夫崔杼叛逆殺害國君。大夫陳文子擁有十輛車馬,棄產離開了齊國。到了另一國,嘆道:和我國的大夫崔杼一樣犯上啊!便離開了。再到另一國,又嘆:和我國大夫崔杼一樣犯上啊!又離開了。該如何評價呢?孔子答:可謂清高自愛。再問:算得上仁嗎?孔子答:智慧不足,怎能夠算得上仁呢?

國家有難,棄而不救;國家太平,要你何用?高談天下事,頭頭都是道;交辦天下事,一年沒頭緒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     

《公冶長》(22

季文子三思而後行。子聞之曰:再,斯可矣!

季孫行父,諡文,魯國賢大夫,歷四任國君,三任正卿(宰相)。

季文子施政反覆再三思考無誤後,才付諸實行。孔子聽到了季文子如此鄭重,讚歎道:以季文子的能耐,再思考一次,就可以實行了啊!

孔子因材施教,決策施政不可一概而論。三思而後行,重點不在幾思;有人百思不得解,有人一思即貫通;有人莽撞躁進,有人猶豫不前;有的錯誤導致敗亡,有的錯誤不傷筋骨;故須因人事時地而異。

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23

子曰:甯武子,邦有道則知,邦無道則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

甯俞,諡武,春秋衛國賢大夫,經歷衛國兩代的變動。

孔子說:甯武子,國家治平時發揮智能大展長才,國家昏亂時表現愚昧渾渾噩噩。他的智能有人尚可達到,愚昧則無人能及啊。

政權變動時,前朝表現傑出者,容易遭忌,無法全身而退。不過,變節取寵者、投機搖擺者、厚黑有術者、巧奪無德者、…,往往窺伺而進。

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24

子在陳曰:歸與!歸與!吾党之小子狂簡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

孔子周遊列國,晚年時候想回國講學的表白。

與! 感歎詞。斐然,文采茂盛的樣子。孔子在陳國宣布:歸去吧!歸去吧!我們故鄉的年輕學子們豪邁進取,文采燦爛有具體成就;只是不知如何裁取得宜。

家國安定,須以教育文化為基礎;故孔子在陳蔡遭困後,決心回國講學。教改目的肯定是要發揮教育應有功能,失敗危害深遠,苦果全民同擔。

      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25

子曰:伯夷、叔齊,不念舊惡,怨是用希。

伯、叔是兄弟排行,依次伯、仲、叔、季。夷、齊名。二人皆

戀棧王位而出走。孔子對於伯夷、叔齊非常佩服。

孔子說:伯夷、叔齊不會懷恨過去的仇惡,因此彼此怨恨就越來越少了!

孔子曾任魯國司寇,雷厲風行殺少正卯,不免結怨;既要回國講學,恩怨拋諸腦後吧。前提是行正坐端,不違義理,且不念舊惡,自會怨是用稀。

     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26

子曰:孰謂微生高直?或乞醯焉,乞諸其鄰而與之。

微生高,魯國人;和一女子約在橋下,遇大雨,河水暴漲,他抱著橋柱被水淹死。

孔子說:誰說微生高直率啊?曾有人討醋,他家沒有,就向鄰居討些醋轉交。

孔子讚『直哉史魚!』,主張『以直抱怨』;但他要回魯國講學時,卻宣告『不念舊惡』。可見一切依法辦理,直來直往,不適用於施政及教化。

         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27

子曰: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

左丘明,魯國史官,曾受業於孔子,當時名氣響亮。孔子作【春秋】,左丘明據以作【左傳】。本節與上二節可感受孔子作人的態度。

孔子說:言語討好、態度諂媚、過分恭謹,左丘明對此感到羞恥,丘也感到羞恥。隱匿怨恨,反而和這人作朋友,左丘明對此感到羞恥,丘也感到羞恥。

春秋時即有名人效應,連孔丘都隨之附和(此即孔子式詼諧)。名人效應影響既廣大且深遠,故須負起教化的使命,方不負眾望。

        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28

顏淵、季路侍。子曰:盍各言爾志。子路曰:願車馬衣輕裘,與朋友共,敝之而無憾。顏淵曰:願無伐善,無施勞。子路曰:願聞子之志!子曰: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。

盍,發語詞。裘,皮衣。伐,誇大。孔子的啟發式教學,同時宣揚禮運大同篇的宗旨。

顏淵、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。孔子說:各自說說你們的志向吧。子路說:我願將自己的車、馬、衣、輕裘和朋友共用,即使破舊了也不遺憾。顏淵說:我願做到不誇耀自己的事功,也不交給別人勞苦的工作。子路說:想聽聽老師的志向!孔子說:年長者能得到安養,朋友間能相互信任,年幼者能懷有遠大抱負。

聖人懷常心,立常志,無畏艱困險阻,堅定不移。施政者及教育家理當有此胸懷抱負。

    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29

子曰:已矣乎!吾未見能見其過,而內自訟者也。

本篇總結學問之道的基本精神與具體做法,可參閱《學而》篇思考。孔子對此有著無奈的感嘆。

孔子嘆:算了吧!我從來沒見過有人能檢討自己的過失,還能在內心自我審判啊。

中華文化儒家精神治學要旨在內訟和自省,也是成敗關鍵。天人交戰,情感通常超越理智,若無法平衡,難有傑出成就。

           王演洲別解

《公冶長》(30

子曰: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學也。

春秋時代,三家一井,四井一邑,即一邑十二家。

孔子說:在十多戶的小村莊裡,必定找得到和我一樣忠信的人,只是不如我喜好多方學習呀!

根據上篇(29),孔子似乎抹煞了天下人,其實是期勉大家要好學啊。人都有天賦本能本性,但沒有深刻學習培養,成就及修養有限。

            王演洲別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