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刪訂【尚書】,為中華歷史第壹本書。【尚書】第一篇《堯典》,孔子認為堯以前資料太少太亂,沒有採用,故從堯開始。
一個儒者,不論君子或士,學問是作人做事。作人做事成功,還要用出來立人,有利於社會、國家、天下;既要利於國家天下,就須講求領導精神,也就是古代講帝王政治。
《堯曰》1-1
堯曰:諮!爾舜!天之曆數在爾躬,允執其中!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。舜亦以命禹。
堯傳位時告訴舜,這是天命,非私相授受。諮,讚嘆。曆數,干支曆法與氣數。
堯對群臣頒布:頌揚吧!舜啊!上天運行的氣數匯集在你身上,治理天下要審慎把持中道!四海天災戰禍民窮財困,要解決民生疾苦,才能永遠確保天賜的祿位。舜傳禹時,也告知文化傳承精神。
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可作為學問修養及教育中心思想。大公有私公天下,自私自利家天下。
老阿訇在山裡修道。有位國王打獵,射中壹隻麋鹿,負傷的麋鹿拼命奔逃到老阿訇身後。國王的部屬追到阿訇身前,索討麋鹿,阿訇閉目修道不理;部將要殺他,阿訇問部將何人,部將報了國王名號。阿訇:你國王是我奴隸的奴隸。這時國王正好趕到,說:你的奴隸是誰?你講得合哩,恕你無罪。阿訇:以前我給欲望當奴隸,修道後我懂了,不再聽欲望指揮,反而可以指揮欲望,因此欲望成了我的奴隸。而國王你被欲望指揮,連一隻麋鹿都不放過,可見作了欲望的奴隸,所以你是我奴隸的奴隸。國王恍然大悟,拜這位老阿訇為師,追隨他學道。
《堯曰》1-2
曰:予小子履,敢用玄牡,敢昭告於皇皇後帝,有罪不敢赦,帝臣不蔽,簡在帝心!朕躬有罪,無以萬方;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。
湯伐桀祝禱詞。湯,子姓,名履,商朝的創建者。玄牡,黑色公牛。朕,古時不分貴賤皆可自稱朕,秦始皇起限皇帝自稱。
湯對天祝禱:我小子履,斗膽用黑色公牛獻祭,勇敢明確稟告巍峨的天帝,桀有罪不敢赦免不伐,天帝臣子罪行無所掩蔽,惡跡自在帝心!我一人有罪,無須牽累萬方生民;萬方生民有罪,由我一人承擔。
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武、周公,傳承中華文化王道精神,孔子大力推崇。若是朕躬有罪,罪在萬方;萬方有罪,死有餘辜,當效湯武伐桀紂啊!
《堯曰》1-3
『周有大賚(ㄌㄞˋ),善人是富。』、『雖有周親,不如仁人。百姓有過,在予一人。』
周武王伐紂後宣告。賚,賞賜。周立國文獻【大賚】,闡明中心思想。
周武王宣告:周朝得到上天賞賜,協助開國治國的善人很多。周武王宣告:雖有圍繞的親信,任官不如選用仁人。百姓有過,由我一肩承擔。
帝王政治若有王道精神是真民主。民主若淪於選舉口號,倒行逆施,是真專制。
《堯曰》1-4
謹權量、審法度、修廢官,四方之政行焉。興滅國、繼絕世、舉逸民,天下之民歸心焉。
【尚書】《舜典》:同律度量衡,即統一律法、長度、容量、重衡。秦始皇統一六國,令:書同文、車同軌、行同倫。
嚴謹授權量才器使、審慎立法依法行政、修整無能無效組織,四方的政令就通行無礙了。復興滅亡的家國、繼祀斷絕的世系、舉用隱逸的賢民,天下的百姓就心有所屬了。
同律度量衡(書同文、車同軌、行同倫),古今中外大同世界的理想。求同存異,當今積極努力實現的過程。
《堯曰》1-5
所重民、食、喪、祭。
民生大事。
古代帝王重視人民、糧食、喪禮、祭祀。
國泰民安、豐衣足食、守法樂利、子孫綿衍,強國之道也。反之,自取滅亡也。
《堯曰》1-6
寬則得眾、信則民任焉、敏則有功、公則說。
御民之道。
寬厚則得到民眾擁護、誠信則百姓樂於派遣、勤敏則收穫豐滿富足、公正則近悅遠來。
道理淺顯,當孚眾望也。權力腐化,民心向背矣!
《堯曰》2-1
子張問於孔子曰:何如斯可以從政矣?子曰:尊五美,屏(ㄅㄧㄥˇ)四惡,斯可以從政矣。
從政之道。
子張請教孔子道:怎樣做才可以從政呢?孔子教導:尊崇五美德,屏除四惡政,就可以從政了。
從政旨在強國惠民,切忌奪權爭利。當政者,君知否?
《堯曰》2-2
子張曰:何謂五美?子曰:君子惠而不費、勞而不怨、欲而不貪、泰而不驕、威而不猛。
從政者當有五美德。
子張問:何謂五美德?孔子教導:君子施惠而不破費、任勞而無怨尤、嗜欲而不貪婪、富泰而不驕吝、威嚴而不兇猛。
五美一體二面,關鍵要拿捏適當。若費而不惠、怨而勞之、貪得無饜、驕而不泰、猛而不威,斯惡矣!
《堯曰》2-3
子張曰:何謂惠而不費?子曰: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斯不亦惠而不費乎?擇可勞而勞之,又誰怨?欲仁而得仁,又貪焉?君子無眾寡、無小大、無敢慢,斯不亦泰而不驕乎?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,儼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猛乎?
如何做到五美德。
子張問:何謂施惠而不破費等等?孔子教導:順著人民所需求的而滿足之,這不就能惠而不破費嗎?選擇適合勞役的時段而勞之,又有誰怨尤呢?欲求仁而得仁,又怎會貪婪呀?君子態度不分眾寡、不分大小、不分主動被動,這不就能富泰而不驕吝吧?君子端正衣冠,莊重儀容,使人望見而敬畏之,這不就能威嚴而不兇猛嗎?
君子一言一行,風行草偃。小人一言一行,看破手腳。
《堯曰》2-4
子張曰:何謂四惡?子曰:不教而殺謂之虐;不戒視成謂之暴;慢令致期謂之賊;猶之與人也,出納之吝,謂之有司。
虐,殘忍。暴,強暴。賊,傷害。有司,第一線管事小官。
子張問:何謂四惡政?孔子教導:還沒教誨就判刑殺戮稱之虐;沒事先告誡就督促成績稱之暴;政令遲緩導致誤期稱之賊;總是在發放財物時,吝嗇斤斤計較,稱之庫管小吏。
四惡致民免而無恥,苛政猛於虎啊!小鼻小眼,吃相難看,淪於有司矣!
《堯曰》3
子曰: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;不知禮,無以立也;不知言,無以知人也。
立身處世之道。
孔子說:不通曉天命,作不成君子啊;不瞭解禮制,難以立足社會;不明辨人言,無法檢察善惡啊。
孔子根據一貫文化傳承告誡弟子須知命、知禮、知言。於今師道斲傷淪喪已久矣!
特別收錄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