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泰伯》篇是《為政》個人學問修養的引伸註解。
《泰伯》(1)
子曰: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讓,民無得而稱焉。
周文王的祖父為大王。大王有三子,長子泰伯,次子仲雍,三子季歷。季歷長子即周文王姬昌。大王當時看到殷商隳敗,有意革命;但泰伯不贊成,不願繼位,就和仲雍逃去南方歸隱。
孔子讚歎:泰伯這個人可說達到最高道德標準了啊。多次推讓天下,最後去國歸隱。後世百姓無從得知而去稱讚這件事。
棄天下如敝屣,薄帝王而不為。因【左傳】記載才流傳下來。若富貴迫人來,誰能不被富貴所迷惑呢?
《泰伯》(2)
子曰: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君子篤於親,則民興於仁;故舊遺,則民不偷。
孔子說明人生修養的境界及為政領導哲學。禮,內在思想文化。葸(ㄒㄧˇ),畏縮。絞,糾纏衝突。偷,行險取巧。
孔子說:一味恭順而沒誠意,就會流於饜勞;一味謹慎而沒思辨,就會顯得畏縮;只知勇往直前而沒節制,就會搞砸惹禍;只知直言無隱而沒包容,就會衝突傷害。領導者對親族厚道,百姓就會走上仁道;
遺棄故友及傳統,百姓就不會行險取巧。
恭、慎、勇、直,都是美德,但須經文化教育來中和,否則過猶不及。大自然趨於均衡,人類社會亦當法天趨道啊!
John Fang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盛慰先回應 李樵回應
《泰伯》(3)
曾子有疾,召門弟子曰:啟予足,啟予手。詩云『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』而今而後,吾知免夫!小子!
中國古習,直接學生稱弟子,隔代的學生稱門人。後世逐漸混用。
曾子病篤,召集弟子門人告誡:揭開被子看看我的腳和手,都保存完好無傷。詩經說『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』從今以後,我清楚可免於毀傷了!後生們切記!
曾子對學問修養的總結經驗談。作人如養身,德行名譽如身體髮膚,不可玷汙毀傷。
ClaireWang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Daniel Hsia特選
《泰伯》(4)
曾子有疾,孟敬子問之。曾子言曰: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;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:動容貌,斯遠暴慢矣;正顏色,斯近信矣;出辭氣,斯遠鄙倍矣。籩豆之事,則有司存。
孟敬子,孟武伯之子,
仲孫捷,魯國大夫。籩豆,古代竹製祭器。籩豆之事,引申為為政之事。
曾子病重,孟敬子來探問。曾子開示:鳥快死時,鳴聲很哀切;人要死時,諫言很有價值。領導者須注重三原則:改變儀容舉止,如此可避免粗暴與怠慢;端正神情態度,如此可表現誠懇信任;明朗言語口氣,如此可避免鄙陋與狂悖。至於執政細節,自有主管其事者負責。
孟敬子問籩豆之事,曾子開導他如何修身養德作人為政。今之父母官除選舉無大事,連籩豆之事都不注重,遑論養德愛民啊!
《泰伯》(5)
曾子曰: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,有若無,實若虛,犯而校。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。
曾子提出顏回的美德。校(ㄐㄧㄠˋ),計較。
曾子說:有本事卻願請教不如己者;學問豐富卻願請教不如己者;有像無,實若虛;被人冒犯也不計較。從前我有位朋友就是這樣做啊。
儒家標榜虞舜『好察邇(近)言』,所以能為聖君。若徵求眾議,卻一意孤行,眾叛親離是遲早事。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JohnFang回應 JadeShan回應
《泰伯》(6)
曾子曰:可以託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臨大節而不可奪也。君子人?君子人也。
六尺之孤,指尚未成年者。百里之命,指治理諸侯國。
曾子說:可以託孤代為照顧,可以寄國代為治理,遇重大變故也不毀棄操守;這種人可稱君子嗎?就是君子啊!
儒家教育,就是要培養此節之君子;劉備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,正合此篇。觀乎古君子、今小人,無從寄託啊!
ClaireWang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盛慰先& Jade Shan回應
《泰伯》(7)
曾子曰:士不可以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!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!
士,青年每十人推選一人出來為公家服務,類同公務員;曾子時代,通稱讀書人。
曾子說:士不能沒有恢弘的氣度與剛毅的性格,才能承擔重任且走得久遠。行仁為己任,擔子夠重啊!死時方休,路程夠遠啊!
曾子曰: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晚年,更體認要一以貫之,死而後已。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理當抱有不可推卸的使命,並做出最大貢獻。
ClaireWang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林憲民相關貼文
《泰伯》(8)
子曰: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。
孔門為政治學問原則。詩,詩經。禮,禮記。樂,樂經(失傳)。
孔子說:啟發上進,要靠讀詩;立身處世,要靠學禮;完成教化,要靠習樂。
孔子重詩教及禮樂之化。後世歪詩道亂禮樂,世道澆薄矣!
《泰伯》(9)
子曰: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
民可使,由之;不可使,知之。民可,使由之;不可,使知之。上述斷句不合孔子時代之政情民俗。
孔子說:民眾可使他們照指揮去做,不必讓他們清楚其中原委或道理。
孔子絕非愚民專制,亦
侈談民主,而是符合實情為政。民主時代當改弦更張,若還愚民以逞,何異暴政!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歐文政 林鴻明 JadeShan JohnFang 回應
《泰伯》(10)
子曰:好勇疾貧,亂也。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亂也。
窮鬧革命,私情冷漠,社會動亂之源。
孔子說:好勇鬥厭貧窮,易作亂生事。人自私沒仁愛心,積弊甚深,就易作亂生事。
社會史觀,時代動亂,必定是社會貧窮、文化衰敗時。若教育堤防也崩潰,將有亡國滅種之災。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許真瑜 JohnFang等回應
《泰伯》(11)
子曰: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
孔子
個人教育的觀點,寄望才德兼備。
孔子說:即使有周公的才幹美德,若驕傲且苛吝,其餘部分也就不必看了。
才不配德,作人為官,皆不足觀也。同理,口頌謙卑再三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JohnFang回應
《泰伯》(12)
子曰:三年學,不至於谷,不易得也。
為政之道與學問外用的重點。谷,同穀,官俸。
孔子嘆:求學三年,還未起作官的念頭,不容易做到啊。一般人求學目的,不是為了修身養德,而是為了求官。天下父母心,望子女皆成龍鳳;天下學子心,功成名就天下聞;教育因之扭曲矣!
《泰伯》(13)
子曰: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。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!邦無道,富且貴焉,恥也!
知識分子的信仰與保身進退之道。
孔子說:堅實信仰愛好學習,堅守至死維護道義。
入危國,也不居留亂國。天下上軌道就入仕;
上軌道就隱退。國家上軌道時,還貧且賤不上進,可恥啊!國家
上軌道時,卻富且貴不退隱,可恥啊!
孔子認為有救人救世的本事,先要分清世道,再決定行止。至於後世的終南捷徑與今世之買官交易,恥也!
Claire從解 王演洲回應 王隱回應 林憲民、 Jade Shan回應
《泰伯》(14)
子曰: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
孔子針對《泰伯》(13)之隱退進一步說明。
孔子說:不是身居官職,就不要批評干涉政事。
孔子主張明哲保身,進退要合時宜。學者文人,尤其自命望儒者,最喜談政治,但對現實政治,幾乎都不滿意,卻見色轉舵。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許真瑜 李樵 JadeShan回應
《泰伯》(15)
子曰:師摯之始,關雎之亂,洋洋乎,盈耳哉!
孔子周遊列國後,返回魯國,開始整理文化,先從禮樂入手。師摯,當魯國大樂師,約當現代文化局長。《關雎》為詩經的第一篇;亂,撥亂反正。
孔子說:從師摯開始整理禮樂,當達到《關雎》的境界,真能樂聲洋溢教化,充滿聽聞啊!
文化重整等於文化復興,乃是為政教化重中之重。若毀棄傳統,玷汙文化,無異毀國也。悽悽乎,盈耳哉!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JohnFang 李樵 JadeShan 楊望遠回應
《泰伯》(16)
子曰:狂而不直,侗而不愿,悾悾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!
侗(ㄊㄨㄥˊ),無知。愿,忠厚老實。悾悾(ㄎㄨㄥ),不得志。
孔子嘆:豪邁卻不正直,愚昧又不老實,失意又沒信仰;這種人我不知他的下場啊!
孔式幽默,下場肯定悲慘,意在言外。這種人若存於今世,吾不知之矣!
Clair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許真瑜 JadeShan 李松豐 陳朝福回應
《泰伯》(17)
子曰:學如不及,猶恐失之。
孔子自我期許,學海無涯,汲汲營營,猶恐不逮。
孔子說:治學永遠覺得
夠,還擔心會流失掉。
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思想與學識,必須因需調適,與時俱進,否則會被淘汰。
《泰伯》(18)
子曰:巍巍乎!舜、禹之有天下也,而不與焉。
儒家在歷史上特別推崇堯、舜、禹三代。
孔子說:真是崇高偉大啊!堯禪讓天下給舜、舜禪讓天下給禹,而沒佔有成私天下。
上古帝王,統領天下,垂拱而治,真正造福人民。現代民選領袖,不知是否真心為選民服務啊!
《泰伯》(19)
子曰:大哉!堯之為君也,巍巍乎!唯天為大,唯堯則之。盪盪乎!民無能名焉。巍巍乎!其有成功也。煥乎!其有文章。
則,效法。盪盪,激盪廣傳。煥,光彩明亮。
孔子說:哇啊!堯作為天子,真是崇高啊!只有天最大,只有堯效法天。恩澤廣博啊!百姓沒法去形容。真令人景仰啊!他有了不起的功績。輝煌可觀啊!他有良善的典章制度。
堯替中華民族開啟了文化傳統,故孔子文化思想:祖述堯舜,憲章文武。今有人欲別祖拋宗,認賊做父,何其鄙陋也!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JadeShan回應
《泰伯》(20)
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。武王曰:予有亂臣十人。孔子曰:才難,不其然乎?唐虞之際,於斯為盛,有婦人焉,九人而已。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。周之德,其可謂至德也已矣!
孔子就歷史哲學,對人事的評論。五人,禹、稷、契、皋陶、伯益。
舜有賢臣五位而天下太平。周武王說:我有十位能治理國家的大臣。孔子評論:人才難得,不正是如此嗎?從唐堯和虞舜時代以來,到周朝人才鼎盛;扣除一位王后,實際上只算九位。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,還繼續臣服于殷朝。周朝的德行,可說是臻至最高標準了。
舜當時期定天下,善用幹部,為中華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,到周朝才能集其大成。領袖難當,幹部難得,治國有方,萬民慶幸!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JadeShan回應
《泰伯》(21)
子曰:禹,吾無閒然矣!菲飲食,而致孝乎鬼神;惡衣服,而致美乎黻冕;卑宮室,而盡力乎溝洫。禹,吾無閒然矣!
孔子一直推崇大禹的德政事功。閒,瑕疵。菲,薄。鬼神,上天及先人魂魄。黻冕,祭祀禮服。溝洫(ㄒㄩˋ),水利工程。
孔子說:大禹,我沒有甚麼可挑剔的了!他不重飲食,對祭祀鬼神卻很周到;他不穿華服,祭祀的禮服卻很華美;他宮室簡陋,卻全力興建水利。大禹,我沒有甚麼可挑剔的了!
大禹奠定了中華民族農業社會的基礎,成就了後來幾千年以農立國的民族精神。民國初年到五四運動期間,用西方的方法來研究中華文化,造成衝擊混亂,於今尤甚!
@本章發表期間,各位老師同們學在臉書的精采貼文選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