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與第6章《雍也》相互呼應。含有中華政治哲學及政治觀念。中華民族文化道德,不侵略他人,也不贊成他人侵略。中國封建以宗法社會氏族為中心,即血統為基礎;西方封建以奴役、權勢為基礎。
史上諸侯國,有國快要滅亡了,乃至已經滅亡絕後了,其他國還要找到其後人,扶助他復國,這就是中華文化興滅國繼絕世的精神,也是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精神。
例如漢高祖,統一天下後,為秦始皇,及楚、魏、齊等滅國無後者續絕,【史記】《高祖本紀》:十二月,高祖曰:秦始皇帝、楚隱王、陳涉、魏安釐王、齊湣王、趙悼襄王,皆絕,無後,予守家各十家;秦皇帝二十家;魏公子無忌五家。
漢高祖豁達大度,符合中華文化精神,故其後人政權先後達四百年之久。凡我炎黃子孫,當有此認知。
後世各宗族修家譜,孔、孟、曾、顏四姓是通天譜,即普天之下,只有一種家譜。這四姓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、孟軻、曾參、顏回四大聖賢,而這四家譜,所排字輩也完全是一樣的。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重視血統的精神。
宗法社會的組織十分嚴密,對於個人的名、字、號、諡法、事業、行狀,等於一篇小傳,在家譜中都記載得清清楚楚。家譜族系表的線都是紅的,如果是藍線,就表示由兄弟的孩子過繼來承祧的;如果姊妹的孩子過繼來延接香煙的,則加雙姓。
《季氏》(1)
季氏將伐顓臾(ㄓㄨㄢ ㄩˊ)。冉有、季路見於孔子曰:季氏將有事於顓臾。孔子曰:求,無乃爾是過與?夫顓臾,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!是社稷之臣也,何以伐為?
《季氏》篇談孔子政治思想,弟子錄『孔子曰』以示莊重。季氏三桓掌控魯政權、軍權、經濟權,魯君形同傀儡。顓臾,魯附庸,封於魯東蒙山(今山東臨沂)。冉有、季路時為季氏家臣。
季氏準備去侵伐顓臾。冉有和子路求見孔子報告:季氏將有事於顓臾。孔子明說:冉求,你有沒有太超過啊?顓臾,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封建於東盟的君主,而且含在國家版圖之中!是周天下的一分子,有何理由去討伐?
伐是對方有重大過失或叛變,出兵討伐,如弔民伐罪。反之,就是侵略。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同學回應 Ching Hoong回應
《季氏》(2)
冉有曰:夫子欲之,吾貳臣者,皆不欲也。孔子曰:求,周任有言曰『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』危而不持,顛而不扶,則將焉用彼相矣?且爾言過矣!虎兕(ㄙˋ)出於柙、龜玉毀於櫝中,是誰之過與?冉有曰:今夫顓臾,固而近於費(ㄅㄧˋ),今不取,後世必為子孫憂。
孔子精神感召,弟子事無大小,都來報告。冉有原是怕挨罵,先來備案,又推卸責任。周任,掌管文化政治的史官。相,導盲者。兕,野牛。
冉有說:季氏要這樣做,我跟子路兩人吃人頭路,雖不想也也沒辦法啊。孔子訓誡:求,周任有說過『在職位上盡力貢獻,若不能發揮當辭職。』有危險卻不阻止,會顛覆卻不扶助,那麼又何必用爾等襄理呢?況且你說錯了!虎兕跑出柵欄、龜玉毀於匣中,是誰管理失職呢?冉有辯:如今顓臾,城固且鄰近季氏首邑費縣,現在不奪取,恐怕會造成後世子孫的煩擾。
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中國古代軍事哲學,先展現優勢軍力,若對手願臣服,可避免戰爭。至於口水戰,徒遺把柄與笑柄爾!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同學回應 Ching Hoong回應 蘇重林回應
《季氏》(3)
孔子曰:求!君子疾夫,捨曰欲之,而必為之辭。丘也聞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蓋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。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,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;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;而謀動干戈於邦內,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也。
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,就是安和樂利,民富國強。蕭牆,宮門前照壁,喻國內或家內。
孔子訓誡:求啊!一個君子最痛恨的事,就是明明心裡想要,卻裝模作樣說不要。據我所知諸侯國或卿大夫家,財富不怕少而怕分配不均,不怕貧而怕不能安定。因為分配平均就無所謂貧窮,和諧共利就無所謂短少,人民安定就不至於傾覆。能這樣做到,仍有偏遠人民不歸服,就要提升禮樂道德以招致他們。已經來的,要妥當安置。現在由與求啊,輔佐季氏,遠人不服而不能招致;邦國分崩離析而不能守護;卻陰謀發動戰爭於邦國之內,我擔心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自家兄弟之間啊。
禍起蕭牆,何其憂哉!分崩離析,何其痛哉!匡扶不正,何其恨哉!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同學回應 Ching Hoong回應 蘇重林回應 羅麗郁回應
《季氏》(4)
孔子曰: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,自天子出。天下無道,則禮樂征伐,自諸侯出。自諸侯出,蓋十世希不失矣;自大夫出,五世希不失矣;陪臣執國命,三世希不失矣。天下有道,則政不在大夫。天下有道,則庶人不議。
孔子史學觀點,也是中國政治哲學思想。世,三十年。希,同稀。陪臣,家臣。
孔子說:天下有道時,則禮樂征伐,由天子決定。天下無道時,則禮樂征伐,由諸侯決定。由諸侯決定,約十世少有不亡失的;由大夫決定,五世少有不亡失的;家臣掌控國家政權,三世少有不亡失的。天下有道,則政權不落在大夫手裡。天下有道,則百姓不議政。
中央政權旁落,導致諸侯割據,大夫亂政,皆難長治久安。民主氾濫,導致民粹,政客亂政,終必自食惡果。
《季氏》(5)
孔子曰:祿之去公室,五世矣;政逮於大夫,四世矣。故夫三桓之子孫,微矣。
五世,魯宣、成、襄、、昭、定五公。四世,季孫氏文子、武子、平子、桓子四代。
孔子說:爵祿排除君主裁決,已五世了;政權旁落在大夫手裡,已四世了。因此三桓的子孫,已衰微了。
君子之澤,五世而斬;孔子有先見之明。小人之唾,此落彼起,時人多有事後諸葛之亮。
《季氏》(6)
孔子曰: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。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,益矣;友便辟、友善柔、友便佞,損矣。
孔子談友道,明喻君臣之間亦當如是。
孔子說: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。友言行正直、友誠信寬容、友博學多聞,益矣;友邪門歪道、友諂媚奉迎、友花言巧語,損矣。
益友,共襄成事;損友,互嬉敗事。至於寵佞閨密,不堪聞問矣。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同學回應 Ching Hoong回應 羅麗郁回應 唐達成回應 李樵回應 蘇重林回應
《季氏》(7)
孔子曰:益者三樂(ㄧㄠˋ),損者三樂。樂節禮樂(ㄩㄝˋ)、樂道人之善、樂多賢友,益矣;樂驕樂(ㄌㄜˋ)、樂佚遊、樂宴樂,損矣。
樂樂樂,損益各三,寓教於樂。為政亦然。
孔子說:益者三好,損者三好。好禮樂節制、好稱道人善、好多交賢友,益矣;好驕逸淫樂、好浪蕩不羈、好花天酒地,損矣。
益,小則身心愉悅,大則民富國強;損則反之。損益外,尚須衡量機 會得失。
《季氏》(8)
孔子曰:侍於君子有三愆(ㄑㄧㄢ),言未及之而言,謂之躁;言及之而不言,謂之隱;未見顏色而言,謂之瞽。
侍於君子,如臣子對皇帝、部屬對主管,後(晚)輩對前(長)輩。愆,過失。
孔子說:侍於君子有三項過失,還沒輪到說話卻搶話,教作急躁;輪到說話又不說,叫作隱私;不看臉色說話,叫作瞎矇。
孔子諳人情世故,無論規勸、建議、請求,要對時機,看顏色。今人卻不屑此道,還自鳴得意。
燕市誰收駿骨才,昭王愛士亦堪哀。纏頭一擲中人產,浪築黃金作債臺。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John Fang回應 同學回應 羅麗郁回應 蘇重林回應
《季氏》(9)
孔子曰:君子有三戒。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;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
人生三階段戒慎名言。
孔子說:君子有三戒。年少時,血氣未定,戒在縱慾;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在鬥爭;到老了,血氣既衰,戒在貪得。 以年齡、經驗、心理、生理體驗人生,意義深刻。官場現形記,誠如斯言矣!
《季氏》(10)
孔子曰:君子有三畏。畏天命、畏大人、畏聖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(ㄒㄧㄚˊ)大人,侮聖人之言。
君子敬天畏命,小人狎侮無所畏。
孔子說:君子有三畏。敬畏天道命理、敬畏親師長輩、敬畏聖人言教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不尊敬親師長輩,不遵行聖人言教。
四書五經、佛經、可蘭經、聖經,皆聖人之言,不可輕侮。君子道長,小人道消。
古時有位太子,要去周遊列國,提高聲望。一鄉下老者,求見太子,說:你拜我為師,處處捧我,在國宴時,大位讓我坐,這樣聲望會更高。太子問:這是什麼道理?老者說:你生為太子,如今國際聲望已經很高了,再出訪也不會增加多少。但帶著我,還處處恭維我,大家認為你禮賢下士,會更尊崇你。太子照做,成果輝煌。
《季氏》(11)
孔子曰:生而知之者,上也。學而知之者,次也。困而學之,又其次也。困而不學,民斯為下矣!
王才、將才、幹才,出身不同,各司其職。困而不學,奴才也。
孔子說:生而知之者,天才也。學而知之者,將才也。困而學之,幹才也。困而不學,這群愚民淪於奴才矣!
英明天縱、高明學成、精明熬就,分層適任。反之,則自亂陣腳,分崩離析。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John Fang回應 同學回應 Ching Hoong回應 羅麗郁回應 許真瑜回應
《季氏》(12)
孔子曰:君子有九思,視思明、聽思聰、色思溫、貌思恭、言思忠、事思敬、疑思問、忿思難、見得思義。
視明(看清楚了)、聽聰(聽明白了)、色溫(顏色溫婉)、貌恭(態度恭敬)、言忠(言語忠誠)、事敬(任事認真)、疑問(疑惑提問)、忿難(忿怒惹禍)、見得義(利得合理),還須省思是敷衍應付?逢迎做作?抑是真誠流露?
孔子說:君子有九思,視思明、聽思聰、色思溫、貌思恭、言思忠、事思敬、疑思問、忿思難、見得思義。
九思,在生活思想上,用來點檢作人做事,是否出於至誠。若徒說『余誓以至誠,XXXX』,狼子野心,何其卑劣!
Claire從解 王演洲別解 王隱回應 John Fang回應 同學回應 羅麗郁回應 Ching Hoong回應
《季氏》(13)
孔子曰:『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。』吾見其人矣,吾聞其語矣。『隱居以求其志,行義以達其道。』吾聞其語矣,未見其人也。
孔子以自身體驗闡述人生大原則。
孔子說:古語『看到善行,就唯恐自己達不到;看到惡行,就好像把手伸到滾水中立刻避開。』,我見過這樣的人,也聽過這樣的話。古語『邦無道,離世隱居以成全心志;邦有道,出仕行義以達成王道。』我聽過這樣的話,卻沒見過這樣的人。
隱居以求其志,如伊尹居於有莘之野以樂堯、舜之道。其所志,即後來遭時所行之道。不得行,故求志。行義以達其道,如伊尹幡然而起,應湯之辟。求達於世,必行義以達之。其道,即其隱居之所志。退而隱,進而行義,其道則一,窮達有異而已。商湯伊尹,令人嚮往啊!
伊尹,名摯,居伊水,以伊為氏,尹是右相之意。本是有莘氏陪嫁奴隸,為湯廚師。視機向湯分析天下形勢,獲得欣賞,被任為宰相。輔佐湯滅夏,建立商朝。宰相期間,整頓吏治,洞察民情,使商朝初年經濟繁榮,政治清明。
太甲即位時昏庸無能,伊尹軟硬皆施,把太甲流放到桐地(今河北臨漳),建宮居住,達三年之久。伊尹自行攝政管治國家。直到太甲悔悟,才迎回太甲,使太甲成為明君。
伊尹歷事湯、外丙、仲壬、太甲、沃丁五代五十餘年。沃丁八年(前1549年),伊尹病逝,終年100歲。沃丁以天子之禮葬伊尹在商湯陵寢旁,以表彰他對商朝的偉大貢獻。
《季氏》(14)
齊景公有馬千駟,死之日,民無德而稱焉。伯夷、叔齊餓於首陽之下,民到于今稱之。其斯之謂與?
孔子舉例對照上篇。
齊景公有上千匹名馬,死了時,沒留下德行值得百姓稱譽。伯夷、叔齊皇帝不當,餓死在首陽山之下,大家到今時仍在稱頌他倆。這就是『隱居以求其志,行義以達其道。』的意境吧?
若無崇高修養,奢談『隱居以求其志』。若無民胞物與,侈談『行義以達其道』。今不知所謂矣!
《季氏》(15)
陳亢問於伯魚曰:子亦有異聞乎?對曰:未也。嘗獨立,鯉趨而過庭,曰:學詩乎?對曰:未也。『不學詩,無以言。』鯉退而學詩。他日又獨立,鯉趨而過庭,曰:學禮乎?對曰:未也。『不學禮,無以立。』鯉退而學禮。聞斯二者。陳亢退而喜曰:問一得三:聞詩、聞禮、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。
本章結論。陳亢,名子禽,孔子弟子,常質疑孔子。鯉,字伯魚,父孔丘,母亓(ㄐㄧ)官氏,子伋,字子思。
陳亢請教伯魚說:老師也有對妳特別開示嗎?回答:沒有啊。某次家父獨自站在堂上,鯉快速通過庭院,父親問:學過詩嗎?我回答:還沒有。父親教導『不學詩,無以言。』鯉退而學詩。他日又獨立,鯉趨而過庭,父親問:學過禮嗎?我回答:還沒有。父親教導『不學禮,無以立。』鯉退而學禮。父親開示了這兩項。陳亢出來高興道:問一得三:聞詩、聞禮、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。
視眾生如兒女,視兒女同眾生。為人君、父、師者,能等同此心否?
《季氏》(16)
邦君之妻,君稱之曰『夫人』,夫人自稱曰『小童』。邦人稱之曰『君夫人』。稱諸異邦曰『寡小君』,異邦人稱之亦曰『君夫人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