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微子》篇和《泰伯》篇相呼應,各為下論上論的結論。
隱士明知道時代不可挽回,不勉強作中流砥柱,不過所採方法,是從旁助人,自己卻不願站出來。本篇記載了很多隱士,孔子當時遇到在他們面前吃癟的,也是孔子和他們意見衝突的,但思想言詞幽默,可見他們非常瞭解孔子,認為孔子做法並沒錯,各走各路,這是本篇的要點。
《微子》(1)
微子去之,箕子為之奴,比干諫而死。孔子曰:殷有三仁焉!
微子,名啟,紂庶兄,微是封地,子是爵位。箕子,紂叔父,後來,帶了殷商文化渡海去高麗。比干,紂叔父,直諫被殺。
紂王無道,微子離棄他;箕子被貶為奴隸;比干諫言被殺。孔子讚:殷朝有三位仁人啊!
亂世出忠臣,暴君見仁人。殷商、殷商,商湯、商湯,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啊!
《微子》(2)
柳下惠為士師,三黜。人曰:子未可以去乎?曰: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?
柳下惠,姓展名獲,字禽,魯大夫,有賢名,年長於孔子;食邑柳下,諡惠。士師,典獄官。
柳下惠作士師,多次被黜免官職,有人說:先生不可以出國去發展嗎?柳下惠答:行直道而事人,到哪裡不會被三黜呢?行曲道而事人,何必離棄父母之邦呢?
以柳下惠說明古之仁人,如微子、箕子、比干,寧直不屈,重視人格。今之法官,有恐龍仁義,縱使怙惡不悛罪該萬死,仍判有教化可能。
《微子》(3)
齊景公待孔子,曰:若季氏,則吾不能,以季、孟之閒(ㄐㄧㄢ)待之。曰:吾老矣!不能用也。孔子行。
孔子在齊,齊景公待之禮數雖高,而實不用,只得離開。
齊景公談對待孔子的禮數及任用,說:像季氏那般受魯君重用,那我做不到,但可以季氏、孟孫氏之間的禮數對待孔子。又補充說明:我老邁了!不能重用孔子了。孔子聞訊後即離去。
孔子周遊列國,期盼以德平天下,但當環境不容許時,斷然而去。個人立身出處,當如是耶?
《微子》(4)
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,三日不朝,孔子行。
魯定公十四年,孔子任司寇,攝相事,齊國懼,欲亂政。
齊人贈魯君女樂,季桓子接受了,罷朝三日,孔子去國。
讀書志在聖賢,為官心存君國。個人去留,當自有分寸。
《微子》(5)
楚狂接輿,歌而過孔子曰:鳳兮!鳳兮!何德之衰,往者不可諫,來者猶可追。已而!已而!今之從政者殆而!孔子下,欲與之言,趨而辟之,不得與之言。
接輿,楚人,道家,佯狂避世。
楚狂接輿走過孔子車前唱著:鳳兮!鳳兮!世道無德衰敗,過去的不可諫改,未來的尚可補救。算了吧!算了吧!當今的從政者危險啊!孔子下車,想跟他對話,他快步躲開了,不能跟他對上話。
麒麟、鳳凰現於太平盛世,即孔子矢志追求的理想。明知不當為,卻愚民以逞,今之從政者殆爾!
《微子》(6)
長沮、桀溺,耦(ㄡˇ)而耕,孔子過之,使子路問津焉。長沮曰:夫執輿者為誰?子路曰:為孔丘。曰:是魯孔丘與?曰:是也。曰:是知津矣!問於桀溺,桀溺曰:子為誰?曰:為仲由。曰:是魯孔丘之徒與?對曰:然。曰:滔滔者,天下皆是也,而誰以易之?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,豈若從辟世之士哉?耰(ㄧㄡ)而不輟。子路行以告。夫子憮(ㄨˇ)然曰:鳥獸不可與同群,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?天下有道,丘不與易也。
長沮、桀溺,楚隱士。耦,雙。耰,播種後覆土。憮,落寞感傷。
長沮、桀溺,並肩犁田,孔子經過那裡,命子路去問過江的渡口。長沮反問:你替他趕車的那人是誰?子路答:是孔丘。問:是魯國的孔丘嗎?答:正是。長沮說:他應該知道度口在哪啊!子路轉而問桀溺,桀溺反問:你是誰?答:是仲由。問:是魯國孔丘的弟子嗎?回答:是。桀溺說:濁浪滔滔的政局,天下都是一樣亂,而誰也不能改變這局面吧?而你與其跟隨逃避壞人的孔子,還不如跟從我們逃避亂世的隱士吧?說完繼續不停地播種覆土。子路回來報告。老師悵然嘆:人不能跟山林中的鳥獸一同生活,我不跟世人生活在一起又能跟誰呢?天下若有道太平,我也不想出面去改變這局面啊。
問津,求指點迷津;明知故問,藉以明志抒懷。人各有志,各為其主,將心比心,不必苛求。
《微子》(7)
子路從而後,遇丈人,以杖荷蓧(ㄉㄧㄠˋ)。子路問曰:子見夫子乎?丈人曰:四體不勤,五穀不分,孰為夫子?植其杖而芸。子路拱而立。止子路宿,殺雞為黍而食之,見其二子焉。明日,子路行以告。子曰:隱者也。使子路反見之。至,則行矣。子路曰:不仕無義。長幼之節,不可廢也!君臣之義,如之何其廢之?欲潔其身,而亂大倫。君子之仕也,行其義也。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!
行者避人,隱者避世,儒與道處世模式不同。
子路跟孔子出行落後了,遇到一長者,用拐杖挑著竹器。子路詢問:您看到我的老師嗎?長者說:四體不勤,五穀不分,誰是老師?說完逕自將柺杖插入土裡用竹器芸田。子路供手肅立在旁。長者留宿子路,殺雞蒸黍招待他,並請二子作陪。明日,子路辭行趕上孔子報告此事。孔子說:隱者啊。命子路回去拜望他。去時,長者外出未遇。子路感嘆:士避世不仕不合義理。既知長幼的禮節,不可廢棄!君臣的大義,又怎能廢棄呢?想要潔身自愛,卻悖離了君臣倫常。君子當出仕,履行君臣大義啊。唉!雖然理想不能實現,是已知的事時。
隱士很敬重儒家積極作為,卻不願淌混水。孔子也羨慕道家虛靜無為,卻甘願拯亂世。今人則自作自受矣!
《微子》(8)
逸民:伯夷、叔齊、虞仲、夷逸、朱張、柳下惠、少連。子曰: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,伯夷、叔齊與?謂柳下惠、少連:降志辱身矣,言中倫,行中慮,其斯而已矣!謂虞仲、夷逸:隱居放言,身中清,廢中權。我則異於是,無可無不可。
孔子欽佩逸民,立志不變,不辱其身。逸民,遺逸無位之民。
逸民:伯夷、叔齊、虞仲、夷逸、朱張、柳下惠、少連。孔子評論:堅定意志不屈從,潔淨身行不辱沒,就是伯夷、叔齊的處世態度吧?評柳下惠、少連:改志屈從辱沒身行了,但言語合乎倫常,行是唯持審慎,也只能這樣了吧!評虞仲、夷逸:避世隱居放肆直言,但身行維持清高,頹廢合乎權宜。我就跟他們不同,沒準哪些可做,也沒準哪些不可做。
孔子聖之時者,用之則行,捨之則藏。今多遊民,只要喜歡,無不可以矣。
《微子》(9)
大師摯適齊、亞飯干適楚、三飯繚適蔡、四飯缺適秦、鼓方叔入於河、播鼗(ㄊㄠˊ)武入於漢、少師陽、擊磬(ㄑㄧㄥˋ)襄入於海。
中國上古傳統禮樂文化,多保存在魯國,而到孔子時衰敗了,那時掌管禮樂的哲學思想家都隱去了。大師(首長)、亞(副)飯、三飯、四飯、鼓、播鼗(搖博浪鼓)、少(助)師、擊磬,都是職稱,其後是人名。
大師摯到隱去齊國、亞飯干隱去楚國、三飯繚隱去蔡國去、四飯缺隱去秦國、鼓指揮方叔隱去黃河上遊、搖博浪鼓的武隱去漢水。少師陽、打大磐的襄隱去海外。(都成了逸民)
國家社會動亂,想貢獻者無能為力,導致人才離散。今在位者,說啥做啥,都讓人民聽不懂,看不明,終導致人心背離。
《微子》(10)
周公謂魯公曰:君子不施其親,不使大臣怨乎不以,故舊無大敵,則不棄也,無求備於一人。
周公遺訓。魯公伯禽,周公子,封於魯。本章結論。
周公訓誡兒子魯公道:君子不只施惠自己親人要大公有私,不要讓大臣認為偏心而積怨不服,故老舊臣若無叛逆大過,就不該毀棄,切莫苛求每個人須完美無缺。
不管個人作人,或領導國家社會,可奉為圭臬。果能如是,獨裁專制勝於民主開放。
《微子》(11)
周有八士:伯達、伯适(ㄍㄨㄚ)、仲突、仲忽、叔夜、叔夏、季隨、季騧(ㄍㄨㄚ)。
周朝人才濟濟,文武興起,除姜太公、周公外,概括有八士等等。
周有八士:伯達、伯适、仲突、仲忽、叔夜、叔夏、季隨、季騧。
周朝初期奠定了後世八百餘年的天下,全靠領導有方及同心協力。
特別收錄篇
2-1. 王隱 君子與小人之區別
2-2. 陸黃埔 士為何是四民之首
2-3. 周志隆 里仁篇第八章
2-4. 吳金霖 詩詞教學
2-5. 成語故事 中流砥柱
2-6. 楊望遠 蘇東坡巧罵貪官
2-7. 趙振邁 漫畫母親節特輯
2-8. 周志隆 里仁篇第十七章 交友之道
2-9. 唐達成 談談忙與忘
2-10 林憲民 文心雕龍 宗經第三